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新权威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萧功秦在评价清末新政时特别强调废科举的影响。他认为科举制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科举制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更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1905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因此废科举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辛亥革命。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6-12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

材料二   近年来,思想界与学术界流行一种论点,认为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力量并不强大,清朝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翻船,在预备立宪中冒险葬身的……预备立宪是在什么背景和压力下开始的?如果清朝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谁能保证它能继续维持下去?还有,慈禧死后的载沣等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席卷全国的国会请愿运动强行镇压下去,还愚不可及地抛出“皇族内阁”,羞辱那些……改革者,把他们推向反清革命的阵营中?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追问的。

——据郭世佑:《“百年宪政”的认识误区与宪政期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结合预备立宪的背景和过程,对“政改亡清论”予以评析。
2021-08-23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教育进入有学制系统的时期。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所定学制又被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学业划为三段七级,自蒙学堂至大学堂,总计约20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

《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改革前期主要进行了体制内的改革,即对行政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方面做了变动。以1905年为转折,清政府派遣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国政治,制定改革蓝图,并宣布预备立宪。紧接着民主议事机关谘议局和资政院也相继建立起来。然而,由于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在皇族内阁出台后,清末新政在四面烽火中彻底走向失败。作为清政府最后十年生命里的大事件,一方面,推行晚清新政是内忧外患的逼迫,是为了实现自我保全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一次改革;另一方面,改革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较之以往的“祖制不可违”确实让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但历史的合力最终将中国推向了革命,在更加猛烈的炮声中新政偃旗息鼓。

——摘编自李冬雪《清末新政政治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末新政中的政治改革。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千余年来一直是传统文化士人的进身之途……。

晚清士人对科举制时有非议,但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改革的日程则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之中。虽然维新派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主张,但不久即因戊戌政变而事实上未付诸实施。庚子事变后,科举改革的讨论又热闹起来。1901年,朝廷发布废八股时文,改试策论及永久停止武科的上谕,但并未对文科的废止问题表示意见。1904年,张之洞上奏认为,举办“新政”两年来,学堂未兴,是由于科举未停,主张分科递减科举,给一段过渡时期,使科举学堂归于一途。上奏得到批准。

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为,科举已成新学的障碍,十年三科递减科举中额的方法已是缓不济急,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这个奏折得到谕旨的批准:“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科举制度的兴衰。
2021-04-07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的最初十年(1901-1911年),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立宪派是此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们是出身于旧科举制度下的士绅阶级,多数曾是政府官员,他们中不乏受过新式教育甚至留学日本。革命前,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鼓吹立宪政治并发起请愿运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立宪派弃清廷而投向革命的行列,大减轻了革命的阻力;不久之后,因与革命派政治理念的迥异,又因革命派对其怀有本能的排斥,背离了革命,并扶持袁世凯上台,破坏民主共和。立宪派之所以有如此的双重选择,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即保守与进取并存。

——摘编自杨阳《评析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双重作用》

材料二   194856日,在港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联名通电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中提出的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就召开新政协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新政协应由共产党负责召集,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制定共同纲领的指导思想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各民主党派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的全过程,并出席19499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共同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全体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占第一届政协代表的百分之三十。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历史展开了崭新的篇章。

——摘编自陈志远《中国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为什么立宪派在民主革命中存在保守与进取的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过程中走上了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最终胜利向我们昭示了什么道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银行,尝试构建中央银行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

材料一   如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界关于“央行”建设的一些论调。

言论出处
(英国)故官商民合一,便于周转生意,得以日盛……未开国家银行以前既无此时之富有《西友来稿照登》
非我自设银行,流通银币,示商民以大信,一时难以收回利权,亦无以敌西商之侵溢(《中报》,1882329日)
欲操纵中外盈虚,非设国家银行以统摄之不可李鸿章《拟设官银号节略》(1885年)
(改革币制首先要)设立中央银行表世凯《请调每庆藩代办户部银行折》(1902年)
秉持“银行为国民经济总枢纽”的理念,并参照美国、加拿大等国银行条例拟定了中国银行章程《改革清国币制议》(天津《大公报》,1903420日)

材料二   1904年,庆亲王奕助上奏,“此次铸造银币,宗旨在整齐币制……而尤须设有银行,为之操纵维持,始能畅行无阻”。同年,户部尚书鹿传霖拟定试办银行章程,户部银行开始筹建,1905年正式开业。户部银行成立初期虽是“试办”,但以“立中央银行之基础”为宗旨,“实具中央银行之规模”。户部银行在博采外国中央银行之所长的同时,也借鉴了票号、钱庄等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同时,政府还赋予户部银行调和政府汇兑的职权,同时其还拥有调剂货币、监理金融的职权。1908年,清政府颁行中国首部银行法——《大清银行则例》,将户部银行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大清银行则例》对银行业务范畴做了明确限制,明确规定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法定大清银行“政府银行”的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的形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活动。
2022-05-27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联盟山东省优质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平耕的推广,……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以上材料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

材料三   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新政各项政策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历史背景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