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清时期这样频繁地进行“新政”、“变法”。短短70年间,全国规模的新政、变法就进行了三次: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以下关于三次新政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都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C.都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
D.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失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03—1906年,全国各省成立的铁路公司多达18个,其中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等铁路公司,系由各省绅商士民集股自办,经商部代为奏准成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D.改变了抑制工商业的传统做法
2022-05-27更新 | 52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8课辛亥革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如表为20世纪初中国各界人士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表明
人物发表时间言论
麦孟华(康有为的学生)1900年故今日欲存中国则惟有组织新中国而已,新国不立,则不和固亡,和成亦亡,瓜分固亡,保全亦亡
梁启超1902年成立“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罗在田(暗指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浩),第二任总统为黄充强(寓意炎黄子孙能白强)
柳亚子1904年“打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实现自由、独立.”
徐锡麟1905年毅然以光复为职志,知断中国非大破坏不为功

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B.时代变迁影响国家观念
C.资产阶级各派别思想趋于统一D.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指日可待
2022-04-29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后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8年清政府开始仿西方民法典编修《大清民律草案》,至1910年正式脱稿完成。由于礼部以及礼教派人士“认为民律草案内容丧失亲权太甚,以维护民情风俗为由,将力争之。”从而陷入“礼法之争”。直至清朝覆亡,该律也未能核定颁布。这反映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力量薄弱B.近代化进程艰难
C.闭关锁国思想严重D.半殖民化更严重
2022-04-22更新 | 521次组卷 | 9卷引用:第18课辛亥革命-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10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文中所说的“新的开创时期”是指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兴中会成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
A.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
B.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C.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
D.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
2022-02-16更新 | 1041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背记练(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新政”中,中央机构改革
A.重视社会民情B.解决了内外困境
C.与旧制度决裂D.具有被动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10年1月,各省请愿代表向清廷提交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清廷发布上谕委婉拒绝。同年5月和10月,地方代表再次请愿表达同样诉求,遭清廷遣散。请愿活动的失败
A.反映了清政府拒绝改革B.加速了革命形势到来
C.表明了立宪派力量削弱D.增强了清政府的权威
2021-12-29更新 | 394次组卷 | 6卷引用:考点18辛亥革命-【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9 . 1901年1月29日,清王朝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表明,清政府
A.主动践行民主宪政的思想B.有意的调适统治策略
C.欲从本源上实现国家富强D.治国理念有本质改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前期至晚清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并简要分析清末新政在财政改革方面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