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59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该犯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该犯由中国公堂拘拿,审讯得实,即按中律治罪。

260条前条所知之外国人,在中国欠债且被中国人控告者,中国公堂有审判此等案件之权。

——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

材料三   192879日,国民政府宣布“在外华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193011日起生效”,并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做准备,遭到各国推诿后计划延期至1932年元旦执行,又因日本侵华而告中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废止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在华特权。19431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做出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因。
(2)你如何评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
2022-05-25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庚子之变后,国人无论朝野咸知非变法不足以自存。到1903年,君主立宪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勃兴起来。1905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的奏请也是立宪运动蓬勃的原因。最终,清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革政体的姿态。

清廷预备立宪之措施梗概为:19067月,清廷下诏仿行宪政,以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入手。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察馆。9月,清廷成立制宪局,筹备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命令成立省、州、县各议会。19088月清廷颁布“宪法大纲”,定九年之后召开国会。只是议会可与商议,但不决定政府的决策。后清廷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改于1913年召开议院。

——摘编自王富聪《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改革政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预备立宪。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县上计于郡的类目重在“计多少”,各户家庭成员、钱谷出入、刑案细节等详细内容并不在上报之列,郡及中央收藏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东晋初年,“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328年,晋成帝令造纸本户籍。史载,该“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此籍精详,实宜保惜”。造好的户籍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以备随时查勘核实。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等

材料二   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良规基础上制定了《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区分了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的人籍与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籍,清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及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清末户籍立法将传统的保甲户籍改造为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对后世户籍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至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并说明古代户籍管理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传统户籍管理相比,清末户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材料二   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创办了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引入女学堂。新政期间,清政府还先后多次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并规定学成回国后,经过考核,予以任用。然而,不少留学生回国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周焱东《清末“新政”与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推行义务教育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末新政在教育和军队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具有相当数量的新型人才,加上改革中得到加强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三股新的社会力量。清政府原来设想新政改革能够同化他们,使之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三股力量却成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清政府专制政体在它拥有足够充分、集中的权威时,不仅没有很好地运用其权威力量来正确解决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反而镇压了戊戌变法,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大大受损,对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减弱。另外,清政府因为完全是被动的、犹豫再三才推行新政,所以推行新政后既不能吸收他们,也不能控制他们。正是在新政改革中催生的这三大社会力量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产生的“三股新的社会力量”,并说明其没有“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三大社会力量是如何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