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法律是道德化法律,而道德是法律化道德,情理即是道德,情理法融为一体”,这得益于中国特殊的现实状况和环境。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情理观念是与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刑无等级之类的观念虽有偶然提出但站不住脚。古代中国宗法制组织形式,也深深决定着中国人的法就是“家法”,就是情理法。人们也习惯于依据自幼耳濡目染的儒家“礼”“理”“名分”“义”等来评断一个人言行的非法与否罪恶轻重,而不是依据朝廷的法律去评断。此外,在古代中国往往不恰当的强调了政治的作用,把法律当作了政治的附庸,从而使法律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这也为以情理介入法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摘编自俞世峰《中国法文化中的情理交融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2年清廷下诏修订法律,一些野蛮的条文被除去,从法的理念上认同人的基本权利,满汉不同法也被取消,近现代法律精神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清廷同时开始了国际法、民法、商法等新法的修订。在法律转型过程中,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法理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成立中国法学会,发行法学会杂志,设立了法律学堂,专门培养近代法律人才。它也反过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古代中华法系进行思考,最为著名的当属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在清廷修订律令时,沈家本参考了中华法系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使法律转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法律转型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物权、债权、法人等新的概念深入了社会生活,过去的书吏、幕友等日渐消失,讼师也被新兴的律师所取代,这些变化不可抗拒,又悄悄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结构。

——摘编自熊英   王刚《近代中国法律转型问题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法律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022-06-26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


(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
2022-06-08更新 | 3736次组卷 | 26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59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该犯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该犯由中国公堂拘拿,审讯得实,即按中律治罪。

260条前条所知之外国人,在中国欠债且被中国人控告者,中国公堂有审判此等案件之权。

——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

材料三   192879日,国民政府宣布“在外华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193011日起生效”,并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做准备,遭到各国推诿后计划延期至1932年元旦执行,又因日本侵华而告中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废止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在华特权。19431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做出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因。
(2)你如何评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
2022-05-25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掌握清王朝最高领导权。

时期态度出处
洋务运动洋务动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同上
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898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清末新政1903年,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制。当立宪派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慈禧的积极回应。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905年,慈禧大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19067月,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就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功与过,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材料二   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创办了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引入女学堂。新政期间,清政府还先后多次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并规定学成回国后,经过考核,予以任用。然而,不少留学生回国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周焱东《清末“新政”与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推行义务教育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人把“庚子事变”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镇压了康、梁戊戌变法、掌握清政府中枢权利的慈禧太后,却在20世纪初启动了新政,其原因有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缓和日益尖锐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了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自清末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亚里士多德两者观点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原因。
8 .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末新政在教育和军队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具有相当数量的新型人才,加上改革中得到加强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三股新的社会力量。清政府原来设想新政改革能够同化他们,使之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三股力量却成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清政府专制政体在它拥有足够充分、集中的权威时,不仅没有很好地运用其权威力量来正确解决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反而镇压了戊戌变法,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大大受损,对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减弱。另外,清政府因为完全是被动的、犹豫再三才推行新政,所以推行新政后既不能吸收他们,也不能控制他们。正是在新政改革中催生的这三大社会力量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产生的“三股新的社会力量”,并说明其没有“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三大社会力量是如何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