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摘编自(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并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通常认为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摘编自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

材料二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摘编自《中国航天大亊记》

材料三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促进科技发展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中国的地图测绘历史悠久,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初,由于国库空虚,扩展封建王朝农田税收的需要促进了地图测绘的发展。洪武二十六年,完成了明代第一次全国性的田土面积测量。为巩固明朝的政权,朱元璋还对边陲要地设边防重镇,为掌握军事部署和防务情况,也曾测绘过不少军事防务地图。明代对行政区划和疆域非常重视,要求各地定期测绘地图,并规定三年一报”,测绘了大量区域性地图。朱棣即位后出于宣扬国成的政治目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测绘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

清代初期,政权亟需巩固,同时又要抵抗来自北方沙俄的侵略和骚扰,因此清政府非常关心国家版图范围内的地图测绘。康熙时期国力日益强大,清政府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进行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地图测绘,并绘成《皇典全览图》。无论从其精度还是范围来看,《皇舆全览图》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乾隆十三排地图》完成之后,清朝实际测量经纬度和地图测绘活动基本停止,直到鴉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挽救危亡命运,才开始再度重视地图测绘。

——马晨燕《对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政治依附性的评价一一以明清时期地图测绘为例》

材料二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会典馆”,会典馆通知各省测绘《大清会典舆图》,并对《大清会典典图》的测制提出了若干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规定地图的方向为国际上通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计里画方法绘制;各省要实测经纬度和地形等等,1899年编成《大清会典典图》。在此次测绘中首创两级测绘机构,测得全国经纬度点网和地图,编制省级地图集,标志着中国传统测绘技术向近代测绘技术的演进。此外,还编制了《西藏图考》《中俄交界地图》,仿效西方编制了《筹画中国铁路轨线全图》《大清邮政公署备用典图》《中国矿产全图》等。

——马晨燕《清朝时期中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至清中叶地图测绘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与明至清中叶相比,分析晚清时期地图测绘的变化。
(3)根据明清时期地图测绘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021-01-3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国西方
15~16世纪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药学成就之大成哥伦布航行抵达美洲;布鲁诺宣扬“日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
17~18世纪徐光启从澳门延请西士,募购西洋火炮;黄宗羲写成《明夷待访录》;康熙设置南书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洛克发表《人类理解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赠送英国“君主号”战舰模型等
19世纪“一口通商”体制;鸦片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开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工厂已达数十万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方针

——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整理


上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