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摘编自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

材料二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摘编自《中国航天大亊记》

材料三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促进科技发展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2 . 钟表已经深刻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钟表的产生、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92年,北宋政治家、天文学家苏颂为太史局研制了一台水运仪象台,可用于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李约瑟在深入研究水运仪象台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李丹《苏颂和水运仪象台》

材料二   钟表初入欧洲的十三世纪,它完全成了当时拥有绝对强权的宗教“御用物”····悠悠钟声代表着上帝的声音,是(对农耕社会人们)作息和祈祷的指示。在黑暗的中世纪,钟,也成为教会进一步加强神权精神统治的工具。为了垄断钟表的制作技术,把人们留在黑暗和愚昧中,在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天文钟铸造完成后,大主教甚至下令将热铅灌入进钟表师的双眼。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材料三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从最初仰望教堂塔顶(大钟),到平视厅堂的座钟,再到俯首端详手心里的怀表,人与钟表相对位置的变化,再生动不过地映照出人们意识形态之变。······19世纪末,瑞士路易制表家族进行了产业改革,钟表零件的规格化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分工装配。随着产量的大幅增加,钟表在“平民化”之后,再一次完成了它的“普及化”。

——陈茫《走下神坛的钟表--从神本到人本的钟表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开展水运仪象台研制活动的特点,并指出其特点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钟表业发展不同于中国的特点,并指出这种特点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钟表“平民化”、“普及化”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对比图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从1895年到1949年,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与民族生存危机,国家的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各种战争。从光绪新政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国家决定全面接受西方技术与科学,促进工业化建设。然而,各种举措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与日本侵华战争而难以彻底落实。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
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1991年,成功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2006年,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在冻土路程最长铁路——青藏铁路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各自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929年9月,民国时期最大的地方性综合研究机构——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设的专业研究机构,如私人企业组织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等。19321934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和《工业奖励办法》,增加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种专利保护。19411947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专利法《中华民国专利法》,1947年,颁布了《专利法实施细则》,至此,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基本形成。19499月,《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了科技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目标。

——摘编自孙从军《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历程研究》

材料二   194911月,中国科学院强调"科学研究的计划性与集体性",并提出"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1954年,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科技体制进入全面规划的新历史时期。1960年以来,中央先后颁布《关于在科研机构中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和保证科学研究时间的通知》《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着力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独立化发展进程。1978年,在全面恢复高考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切实提升。

——摘编自孙烈《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50年代后期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科技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国的地图测绘历史悠久,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初,由于国库空虚,扩展封建王朝农田税收的需要促进了地图测绘的发展。洪武二十六年,完成了明代第一次全国性的田土面积测量。为巩固明朝的政权,朱元璋还对边陲要地设边防重镇,为掌握军事部署和防务情况,也曾测绘过不少军事防务地图。明代对行政区划和疆域非常重视,要求各地定期测绘地图,并规定三年一报”,测绘了大量区域性地图。朱棣即位后出于宣扬国成的政治目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测绘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

清代初期,政权亟需巩固,同时又要抵抗来自北方沙俄的侵略和骚扰,因此清政府非常关心国家版图范围内的地图测绘。康熙时期国力日益强大,清政府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进行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地图测绘,并绘成《皇典全览图》。无论从其精度还是范围来看,《皇舆全览图》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乾隆十三排地图》完成之后,清朝实际测量经纬度和地图测绘活动基本停止,直到鴉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挽救危亡命运,才开始再度重视地图测绘。

——马晨燕《对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政治依附性的评价一一以明清时期地图测绘为例》

材料二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会典馆”,会典馆通知各省测绘《大清会典舆图》,并对《大清会典典图》的测制提出了若干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规定地图的方向为国际上通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计里画方法绘制;各省要实测经纬度和地形等等,1899年编成《大清会典典图》。在此次测绘中首创两级测绘机构,测得全国经纬度点网和地图,编制省级地图集,标志着中国传统测绘技术向近代测绘技术的演进。此外,还编制了《西藏图考》《中俄交界地图》,仿效西方编制了《筹画中国铁路轨线全图》《大清邮政公署备用典图》《中国矿产全图》等。

——马晨燕《清朝时期中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至清中叶地图测绘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与明至清中叶相比,分析晚清时期地图测绘的变化。
(3)根据明清时期地图测绘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021-01-3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在不同的时期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大体如下:

第一次科学中心:意大利。

第二次科学中心:英国。

第三次科学中心:法国。

第四次科学中心:德国。

第五次科学中心(1920年—至今)美国。


(1)任选材料中的两次科学中心,说明分布在对应国家的原因。
(2)你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不少于四点。)
7 . 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伟大人物对科技的看法

姓名看法
卢梭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爱因斯坦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任选表格中的一位历史人物,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解读其对科技的看法。
2021-01-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而且有的已名存实亡。19491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此帮助、指导、联系、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科研部门及学科。为尽快培养并合理使用科学人才,一方面调查现有人员,一方面与各大学及其他机构协作。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选派留学生赴苏联、东欧各国学习,大力号召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此外,建立了一批图书馆、出版社,创办了各类学报,初步确定了学术职称评定,建立了培养研究生制度,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经过几年的准备,19556月,中科院成立了学部。同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并提出了长远规划的建议。至此,建立新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工作大体完成,科学事业的初创阶段基本结束。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建立的背景和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成立的历史意义。
2021-01-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关键环节考核。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国家的出路。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与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简表

时间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50~8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背景
西方: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①, 要求得到更多的市场和原料西方:19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要求市场、原料的同时,要求(②

侵略事件
名称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探索事件
名称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应对边疆危机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成果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请在序号处填写上恰当的内容。

材料二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2)任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史实,概述中共“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2021-01-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荷兰制图学快速发展。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聘请大量相关学者进行教学。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地图。1617年东印度公司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并发展制图学。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家族以出版欧洲不同语言的地图、航海图和航海作品闻名。由于航海图出售行业逐渐衰落,布勒开始出版世界地图集。布勒家族在1634年出版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图集,次年又补充了49幅并使用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和德语进行出版。

——据[英]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在遏制沙俄入侵和划定边界过程中,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统志》。1708年,康熙亲自主持,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纂了《皇舆全览图》。此图采用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按11:140万-150万的比例绘制。乾隆末年,与毗邻西藏、新疆等地的国家划定清晰的线状边界,并以条约确认。嘉庆时,参校乾隆至嘉庆时舆地变更状况绘制成《皇舆全图》。相对于“康熙图”、“乾隆图”,“嘉庆图”标出了盛清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嘉庆图”之登场……意味着中国疆域最终形成的空间最终奠定。清代地图的绘制,既是对清帝“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之思想意识的诠释,亦即清帝国的疆域与边界己由上诸“舆图”所廓清,更是康雍乾嘉诸帝等最高统治者对其所具备的清晰的疆域有限观、边界线状观、边民乃国民(臣民)意识所进行的一次有意识有计划地学理与法理确定,标志着清帝国已具备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基本要素——领上、主权和国民意识,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已经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荷兰地图绘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地图绘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1-01-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