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治理体系中,尽管其较为健全和正规的系统设置实际上只达到县一级。但是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实际上在县衙以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权力控制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中,大体延续着三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权力主体,即县衙的职业化胥吏群体、里甲与保甲等准乡级政权组织的乡约地保群体和具有生员以上功名及退休官员组成的乡绅群体。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乡绅毕竞还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体。因为作为统治者而言,自始至终都试图将地方士绅作为控制对象,而不是听任其成为社会控制的主体。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清末新政尽管拉开了议会政治的序幕,却主张“以行政之事归官吏,建言之责归绅士”为其主要的社会治理机制。传统社会的士绅已不再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主体,而是直接被纳入到政权结构与社会治理体系之中,由此也就确立了地方士绅在近代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近代绅权地方士绅“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再是依附于皇权的一般社会力量”。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恰恰就是各地的士绅。曾经是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体制化”的合法性空间。平心而论,清末以来,总体上凸显的却是民主政治的外观,尚少民主政治的实质。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社会治理权力主体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曾国是周代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受于汉水随地,史称随国,秦统一后,改为随县。南北朝时,西魏杨忠控制随郡后,又将其升格为州,随州自此产生。该地名称的变更
A.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B.反映了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C.是古代政局动荡的一个缩影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为魏晋墓画像砖,画像为一位左手持柴(木牍通行证)的佐吏策传马飞奔。同时期简牍记载:传马死亡两匹,需要赔偿一匹,价值一万五千,长、丞、抟、啬夫每人均赔偿两成,佐赔偿一成。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的畅通B.北方军镇的负担沉重
C.驿传体系的发展D.中原畜牧业相对落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文保密工作历来受封建统治者重视。秦汉之后逐渐将公文保密上升为一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在公文起草阶段,拆字法、隐语法、反切法等为常见的保密方法;传递阶段,常用泥封法、斗检封、用印等确保公文信息安全;在保管阶段,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和专门保管机构。对公文保密管理机构及人员,历代均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并明确了诸多惩戒措施。公文保密系统为封建政权的稳定运作提供了有效支撑,其背后所承载的权力流动、势力对抗等被置于统治者所划控的特定范围之下,事端滋生、纷争四起的可能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

——摘编自徐拥军《古代公文保密工作的特点》

材料二   1947年《国家安全法》,1954年《原子能法》,1966年《信息自由法》,1976年《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1980年《涉密案件程序法》,2000年《公共利益解密法》,2004年《情报改革和防恐法》等,构成了美国保密法律的基本框架。其中,信息公开立法,考量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作为保密法规的总统令,则严格规定禁止和限制定密的条款。2009年美国开始把电子环境下产生的国家秘密数量统计进来。美国历届总统的保密管理理念既有历史传承,也有差异性。总统令中关于保密的规定一般表述为:我们的民主原则规定美国人民有权了解政府活动;同时国家的发展也有赖于信息的通畅,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领土安全以及我们的外交关系,某些特定信息必须保密。

——摘编自孙宝云《论美国保密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公文保密工作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保密制度与中国古代保密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4-02更新 | 348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乡亭制度向两宋的保甲制度转变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秦汉时期的三老是官派乡官,多由地方贤达人士充任。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像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绅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

——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

材料二   19388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议通过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保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保,执行管、教、养、卫任务。就是清查户口,联保连坐;除文化教育、抗日教育外,主要进行党化教育和军事训练;是通过整理财政、规定地价、土地陈报等,开辟财源;主要是训练壮丁以请地方,防止共产党势力渗入。管、教、养、卫四者中,是根本精神所在。保甲长的主要职责是征兵、征工、征粮、征款,也获得了滥用职权和从中揩油的大好机会。

——摘编自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卷)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宋的保甲制度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并分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实施的保甲制度。
(3)综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
2022-03-07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

——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


(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8 . 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19世纪中期,为解决军费紧缺问题,清廷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款,“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一变化促使
A.人民负担不断减轻B.财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C.中央财权有所下移D.军阀割据局面由此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津市的历史沿革表

金代贞祐二年(1214年)设直沽寨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
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设直沽卫,赐名“天津”,天津始有此名
明代永乐二年、四年先后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
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下辖六县一州
民国二年(1913年)天津被定为直隶省省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因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街政府被撤销。1954年,国家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据此可知,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B.发挥了统一战线作用
C.凸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