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一一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一一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史政府行省机构一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营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臂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中国相比,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古代国家治理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打破了专制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力运行模式,国家政权逐渐向乡村社会下沉。而社会转型期,“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痛感中央政府的无力,为了确保宪政的实现,他提出以地方自治实现宪政民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宣称要遵奉和实现孙中山的遗教并开始训政,试图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整合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合法性以化解乡村危机,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地方自治和合作运动。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党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凡省内之国家行政,悉受中央指挥;凡地方自治与建设,悉归各县办理;省只为县自治之监督”,要求“制定县组织法及县自治法,并以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县政府不是代表本县民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上级政府意志。关于县政府的职权,规定“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1934年,国民党通过了《修正县自治法及其实行法要点》,将“联保连坐”式的“保甲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党地方自治没有产生任何实效,其乡村改造计划最终失败。

   ——摘编自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进乡村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主要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居于关键、枢纽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之变就是制度之变。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文明的承袭与转变。

从“制度之变”出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无数种现代思想观念聚合成现代文明。托克维尔的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变革,也是同样适合的。


结合上述论断,提取论题,并运用世界(或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因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街政府被撤销。1954年,国家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据此可知,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B.发挥了统一战线作用
C.凸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6 . 《清史稿》记载: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督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临,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这表明,此时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现代监察体制得以建立
C.司法改革成效显著D.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在"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思想指导下,根据边疆与内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在新疆实行政教分离,基地大臣只管军事,日常民事大多交由少数民族上层管理;在东北地区设立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以军事统辖为主,兼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多元管理模式;在蒙古地区吸收满旗制度、蒙古草原会盟的习俗,建立盟旗制度。

1840年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重构对边疆的统治,开展了边疆建省运动。1884年设新疆行省,实行屯田、移民实边等措施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建设。1885年设台湾行省,采取了发展邮电、修筑铁路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建设。1907年,清政府任命徐世昌为东北三省总督,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各设巡抚一名,在东北采取移民实边、开商埠、借国债、修铁路等一系列措施。

——据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的边疆治理政策。
2021-06-02更新 | 47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8 . 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代县级的财务监督有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财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国家颁布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法规规则,又有郡县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合,奠定了秦代县级财务运行的法律保障。秦代县级财务监督由县丞派遣令史、令佐等通过监督财务收支运营、核验新旧交接财务、考校财务记账等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其监督袁括日常财政运营的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县级财务的管控力度。秦代中央还对包括县级在内的财务违法行为和处罚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和情节的不同分别量刑,《法律问答》就规定在清理空仓时若发现私藏粮食,监督仓出粮的令史便要被罚赀一盾。秦代较为完备的县级财务监督机制在秦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方基《秦代县级财务监督机制与日常运作》


(1)根据材料,概括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影响。
10 .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2021-05-2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