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指出:“劳作在各科教学的实验、实习中和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不列于教学科目内。”1950年至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五个课程计划都只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制图”课,制图内容主要是与工农业建设有关的各种图样。这一阶段的“劳作"和“制图”课没有单独的学科和教学内容。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首次提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1988年我国开设德育,取代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也被列入德育内容。

19928月教育部颁发《九年又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设置“劳动”课。在中学阶段设置“劳动技术”课。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01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投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摘编自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是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变化图,据图可知
A.反清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思潮
B.甲午战争刺激留日学生迅速增长
C.时局变化影响国人对日本的认知
D.清政府开始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2022-0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者博士论文一览表(部分)

作者毕业学校毕业时间论文题目
蒋廷黻哥伦比亚大学1923劳工与帝国:关于英国工党,主要是工党国会议员对于1880年以后英国帝国主义的反应的研究
雷海宗芝加哥大学1927杜尔哥的政治思想(注:杜尔哥为法国人)
齐思和哈佛大学1935春秋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注:对比研究中西封建制度)
皮名举哈佛大学1935胶州湾租借:一项基于外交和帝国主义的研究
吴保安
(吴于廑)
哈佛大学1946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对比封建欧洲探讨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
何炳棣哥伦比亚大学1952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对土地改革运动和土地政策的研究

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随后又引发了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论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封建”问题。

材料二   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评价史学著作学术价值高低的基本标准。上述6位学者,大都能够充分利用美国大学优越的西洋史资料   条件,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这批留美西洋史学者的博士论文除了运用扎实的史料之外,在研究视角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蒋廷黻在留学时敏锐地看到了一战期间工党在英国政坛上的迅速崛起这一新的政治动向,试图探究这个将来极有可能执政的左翼政党在外交政策上是否会出现大的变化。皮名举有效利用哈佛大学优越的学术资源,综合使用多国档案,并且充分吸收美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各种范式,在研究视角上实现了突破,完成了一篇出色的国际关系史论文。

——摘编自杨钊《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者与美国的西洋史学术传统一以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者博士论文的选题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美西洋史学者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
2021-04-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是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
A.近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备B.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C.改革侧重考试形式变化D.清末教育体制平稳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