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纷纷开始改革,系统的资本主义进程正式开启。在速一过程中,第二产业从业者占比越来越大。1875年,普鲁士“矿业、冶金业与盐业”部门便有105家企业为工人开设培训课程、教育课程及讲座。19世纪末,凯兴斯泰纳等认为“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公民义务实施的国民教育。至此,职业教育实践开始进入国家层面。《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通过地方法规,从法律上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按职业分类的进修学校开始在全德试行。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伴随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拉开序幕。民国初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1913—1917年却又停滞不前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又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此,很多职业学校的招生原则是“应收寒素子弟求学,费用务使减轻”。为培养工商界的管理人才与中等技术人才,很多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力求使学生掌握“纯熟之技能”,所学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同时,职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以使学生成为“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公民”。

——摘编自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德近代发展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3-03-24更新 | 360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另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还提出“洪堡五原则”,其中第三条   强调注重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836年到1870年,在热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的发现方面,德意志人取得了475项成果,英法总共只取得了498项成果。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同时,巴赫、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高斯、哥德巴赫;普朗克、爱因斯坦、伦琴等等,所有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是与德国的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二战期间,德国大学教育体制中的精华被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德国科学泰斗们传播到了美国及世界各地。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白鹿洞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大学对德意志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与白鹿洞书院相比,指出柏林大学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及启示。
2022-03-3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表所示为1881年留美归国学生的职业和人数表。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
国务总理1人外交官员11人电报局长4人工矿产业7人
外交部长1人大学校长2人电报官员6人兵器工厂2人
侍郎1人教师1人海军将官4人报业记者1人
公使2人铁路局长14人海军舰长4人
政府公职7人转入商界8人海军军医3人
律师1人海关职员1人海军军官8人
A.大部分归国学生从军B.归国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中国教育实现近代化D.清廷的对外政策走向了开放
2022-02-2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自汉代定型后,虽然也有发展和嬗变,但是其基本构架是高度稳定的,内容上以儒家经学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体制_上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各方面办学并举,教育与选士制度紧密结合,以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为目的,从而构成了积淀深厚的固有教育传统。

——摘自俞启定《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和嬗变研究》

材料二   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这是康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帝建议:“今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中,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岁至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岁至21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与中学相等程度的师范学校或各种实业、专业学校的教育;22岁至25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业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

——《中国教育思想道史》第五卷1860年冬

材料三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10-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和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学要求对比:



比较两个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021-08-2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表是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
A.近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备B.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C.改革侧重考试形式变化D.清末教育体制平稳转型
2021-05-09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1855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查这些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格。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1870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1876年,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所要求的科目,通过竞争考试从十七至二十岁的候选人中征募;1890年,将第一级划分为三级,均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从二十至二十四岁的人中征募。文官制度改革后,社会效果很快显露,舆论界认为:“消除了所有的奔波,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贯彻。”

——据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等整理

材料二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意义,并对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
2021-04-3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续婧仪《春秋战国客卿制度与识人文化研究》

材料二   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读书人社会流动的上升渠道拓展出各种各样的途径,这些途径有的可能是全新的比如进入军队、有的是以往因其在价值观念中比较低微的事业比如从商、还有的则是一直即有,但参与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的如从事地方政治。他们的职业包括大学教授、大学生、中下级公务员以至高级官吏、军官、编辑、记者、律师、等等。

——摘编自瞿骏《入城又回乡——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社会流动的再考察》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保险、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摘编自《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读书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周洪宇主编《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0-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