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肇端于唐朝中期,当时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校勘书籍。北宋初,国家推崇儒学,而官办学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教育为目的的书院才蓬勃发展起来。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长沙岳麓山下建立讲堂。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并赠内府图书,岳麓书院开始驰名。许多士大夫包括周敦颐和朱熹等理学大师都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形成了古代学术的高峰。当时全国共建书院442所,超过过去历代总和。到了元代,政府对书院给以资助,并加以管理,书院趁机扩张到云南、甘肃等地。明代初期,政府提倡官学,压制书院,书院经历了一段沉寂。明代中期后,王阳明等大儒告老还乡后纷纷在故乡兴建书院,普及乡村教育,提携后辈人才,书院又兴盛起来。到了清代,书院进入官方主导阶段,在经费来源、院长任免和学生管理方面都受到政府影响,官学化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全国随即掀起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到1903年全国共有680余所公立学堂。1905年,科举制废止令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彻底失去了挣扎的勇气,主动向新式学堂转变,到清末各省书院基本完成改制工作。由于书院改制诏令中有将不同级别书院改为相应级别学校的规定,于是在全国书院改制完成时,不同级别的学校教育系统随之建立起来。各类新式学堂在办学目标、招生考试、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采取了新举措,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外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书院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023-05-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南省从1902年初开始逐步改革教育制度。4月,在长沙求实学堂基础上设立了省城大学堂。接着,又选拔知县胡珍率12名生员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学习师范。1902年6月12日,湖南省学务处正式成立,同时拟定了《兴学要义》三端,即“循序渐进,以定学程;严立规则,以回积习;划分年限,以收实效”。省学务处的成立,使全省教育事业有了统一的筹划和管理机构,开始实现教育行政的专业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各省裁去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作为办事机构,原学务处撤消。学务公所是一个正式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它的设立,标志着教育行政主管专业化的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形势下,长沙的近代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官办、民办和私办配合,大、中、小学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格局。

——摘编自徐伟红《晚清新政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湖南近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湖南近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原因。
2022-06-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礼记》载,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汉以降,官吏可以通过见功与赏、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还乡、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唐时已有“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等规定。明洪武十三年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官职愈低,致仕愈早。综观历朝,官员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复用者有之,圣意强留者有之,贪墨恋栈者亦有之。

——摘编自沈星棣《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材料二 民国时期,从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条例》《公务员退休法》等,公务员退休的相关法规条例陆续出台。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公布《学校职教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1944年,为解决覆盖面过小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修正并颁布《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然而,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也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退休金常难以兑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使用于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的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由此发轫。

——摘编自柯龙山《民国时期公务员退休制度探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退休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
4 . 【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新的社会阶级结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唐末农民大起义基本摧毁旧有阶级结构的结果。庶族地主代替了门阀士族,佃户代替了部曲、奴客,佃农与自耕农一起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劳动力,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

两宋时代,书院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北宋时期几所有名的书院都曾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赐书。两宋书院数量达720所之多,是前代书院总数的10倍以上。大多围绕着科举考试来组织自身教学,不断强化自唐代就有的教育功能。....官学分别设在州、府、县治所在地,书院多设在乡村。“虽牧儿盍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当时在学术界盛极一时的湖湘学派理学家群体,如彭龟年、游九言等,都是岳麓等书院培养的人才。一些理学家每到一地,便热衷于建书院、聚生徒,书院成为其学术创造与思想理论传播的基地。

——摘编自钱海中《宋代社会结构演变与书院兴盛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社会结构演变与书院兴盛”确立一个具体主题,并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22更新 | 3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时期的学校已经有了体育教育内容,其中习射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西周时期的学校形成了以礼为中心,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学体系。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中华体育文化特征。晋唐时期,体育精神和体育中“武”的地位得到提升。宋元明清时期,体育重心逐渐向民间转移,例如武术在宋代逐步从军事体育分化出健身、娱乐性质的武术运动,并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成熟。

材料二   晚清,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近代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新中国成立后,批判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成为当时体育界的主要任务。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地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摘编自崔乐泉《中国体育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意义。
2023-04-0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人才与留学教育】

材料   中国青年去东京接受现代教育始于1896年。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镇压之后,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人数仍不断增多,1899年约二百人,1903年为一千人,1904年达到一千三百人,1905年底约八千人,1906年增至一万三千人或更多一些……在清代最后十年里赴日深造的数万人中约有一半人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其中主要是得到省级政府的资助。留学生经常在新的省立学堂中做好留学准备,通常在年度派遣中前往东京。到那里后,他们便按照中国的做法,在同省同学中组建协会,这些会与许多世纪以来在北京的官员、士绅和商人们组建的同乡会相类似。结果,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和在更能激发团体内聚力的情况下,新教育制度使青年男子、甚至一些青年女子团结起来,亲密相处,这是旧的科举制度所难以比拟的。正如在中国新的学生生活培养了省意识和对省的忠诚一样,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民族主义。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所带来的影响。
2023-05-2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纷纷开始改革,系统的资本主义进程正式开启。在速一过程中,第二产业从业者占比越来越大。1875年,普鲁士“矿业、冶金业与盐业”部门便有105家企业为工人开设培训课程、教育课程及讲座。19世纪末,凯兴斯泰纳等认为“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公民义务实施的国民教育。至此,职业教育实践开始进入国家层面。《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通过地方法规,从法律上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按职业分类的进修学校开始在全德试行。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伴随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拉开序幕。民国初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1913—1917年却又停滞不前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又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此,很多职业学校的招生原则是“应收寒素子弟求学,费用务使减轻”。为培养工商界的管理人才与中等技术人才,很多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力求使学生掌握“纯熟之技能”,所学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同时,职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以使学生成为“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公民”。

——摘编自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德近代发展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3-03-24更新 | 36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理学大规模南传,理学家们藉助于民间书院以展开学术活动。在他们积极倡导下,民间书院的规模和数量得到极大发展,江西、湖南、浙江、附件诸省创建的书院数目亦为全国之最。许多书院的主教者既要求士子们重品德修养,又不排斥科举。明初统治者在教育方面,重视发展官学而禁抑书院。这样,明初百年间书院归于沉寂。明中叶以后书院渐渐兴起并达到极盛。书院教学除继续使用“五经”外、尤重《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四书”,其地位往往高出“五经”,成为更为重要的教材,并期许读书人从中“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明人伦”修养心性。程朱学派在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影响广泛久远。

——朱汉民《宋明理学和古代书院》

材料二   新的大学和学院在英国19世纪20、30年代开始出现。1826年创立的伦敦大学,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取代传统大学中的神学系。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相继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一女王学院、贝德福得学院、北伦敦学院和彻腾翰学院。19世纪后期,在德国近代大学影响下,英国传统大学也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新兴城市学院或大学虽然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但他们可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8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用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同年,英国政府首次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直接财政拨,鼓励两所大学进行教育和科研。到1900年时,英国大学生人数约为2万人,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精英”范围的宗教界、政府部门和古典学术领线护展到了科技界和工商业部门。

——摘编自张瑾《试析英国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朝书院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相对于宋明书院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核心理念:主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

长女梁思顺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和妻子林徽因参与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子梁思忠任炮兵校官。四子梁思达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三女梁思懿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四女梁思宁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含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杰《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