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2016-10-11更新 | 679次组卷 | 4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尚书·牧誓》中,武王指责商纣“乃惟四方之多罪迪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周文王针对商纣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由周文王之法可以看出
A.方国联盟整体仍然是大势所趋B.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向心力
C.武王与文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D.由方国联盟开始转向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4 . “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指的是居住在国都城内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B.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
C.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D.分封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2021·广东·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
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B.拓展了周代的统治疆域
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D.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成熟
2021-05-07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广东卷)0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周立国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诫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诫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种做法旨在( )
A.保留前代制度风俗B.加强各族之间文化交流
C.确立分封制的原则D.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弑君、逐君之事层出不穷,社会舆论也多见怪不怪。时人评论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表明春秋时期
A.官僚政治得以确立B.周礼丧失规范社会功能.
C.选官制度发生变革D.社会阶层关系变化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
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2020-11-14更新 | 224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台山市碧桂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预测历史卷
9 . 殷商甲骨卜辞内容大多和以商王为核心的贵族决疑于卜筮有关;到了春秋时期,卜筮的原则发生改变。据郑玄《礼记注》载:“(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人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B.人的道德决定了卜筮的结果
C.周代延续商代对鬼神的敬畏D.周人利用卜筮维护社会秩序
10 . 史载夏王朝作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具有强烈神秘色彩B.“传贤”强化了尊卑等级
C.王权是国家政治的纽带D.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集中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