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地方管理的优化B.中央集权的弱化
C.财政体系的落后D.国家治理的进步
2022-05-24更新 | 57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代,福建地区有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等5州;北宋初年增加了邵武军、兴化军和南剑州,二级政区扩大为8州军。这反映了当时
A.福建成为南方经济发展中心B.人口增加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
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域建制D.行政区划的调整兼顾区域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军将领田承嗣等担任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并在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增加内地的兵力。到唐宪宗时期,已经没有一个藩镇能有力量与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B.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
2022-04-26更新 | 70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吴元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淮西对抗朝廷。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主动向唐宪宗请战,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D.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5 . 下列几项地方机构中,从代表中央监督地方的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有
①州   ②道   ③路   ④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 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 或取舍由于士卒, 往往自择将吏, 号为 ‘留后’, 以邀命于朝。” 材料反映的现象(     
A.使唐朝由盛转衰B.使唐朝边疆形势开始日益紧张
C.直接导致唐朝灭亡D.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7 .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措施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②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设四监司和通判监督制约知州                  ④地方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
8 . 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9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二者都
A.主张取消中央集权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
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
10 .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