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非常生气,责怪大臣,却被该大臣反驳,太祖生气的用斧柄敲掉其两颗牙齿,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太祖赐金帛慰劳之。此事反映了
A.君主专制呈加强的趋势B.君主与大臣存在尖锐矛盾
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三省制的演变
A.体现了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民主精神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1-03-29更新 | 1211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7 .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2021-05-17更新 | 865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河北省2018届高三5月冲刺模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建立后,在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在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C.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2019-12-22更新 | 122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10 .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