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19-01-30更新 | 4501次组卷 | 126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冀州中学高一下期开学考试历史卷
2 .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11-27更新 | 4588次组卷 | 113卷引用:河北省景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参知政事D.枢密副使
2020-04-27更新 | 1706次组卷 | 7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4 . 枢密院是宋朝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枢密院只负责发兵,领兵的则是三衙。这一局面旨在
A.解决积贫积弱现状B.加强君主专制
C.推行重文抑武政策D.缓和阶级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思想
B.事权的分割
C.科举制的完善
D.理学的兴起
2019-09-02更新 | 668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2019-08-26更新 | 618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2020-12-10更新 | 417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
10 . 宋代宰相不至像明清一样没有权力,不过即使得到权力,达于极盛,一旦失去了天子在后面的支持,亦同样会变为匹夫一名。地方官也是这样,不管地位如何良好,只要君主一纸命令,职位便简单的交替。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中央与地方官制紊乱B.君相矛盾基本解决
C.皇权专制得到了加强D.中枢机构已被架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