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2023-02-16更新 | 168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关于宋朝统治制度,很多史学家认为:南北两宋,一方面是相权被压制,另一方面则是中央权力更加集中。下列各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B.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C.选择军中强壮者调入禁军D.设三司使专掌全国财政权力
2022-02-0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所示是宋元文献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认定的史实是
A.宋太祖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B.宋太祖以和平方式收回兵权
C.北宋初期武将危及君主集权D.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策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械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已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亭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1-09-16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宋朝,三省中“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主事的都是临事差遣官员。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A.强化君主的政治核心地位B.为了防止官员间勾朋结党
C.汲取唐朝武人干政的教训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使然
6 .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三司使D.元朝行省制度
2021-03-1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仁宗被视为懂得“自守之道”明君之一,曾言道:“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据此可知,宋仁宗的“自守之道”从根本上反映了
A.相权过重严重威胁皇权B.三省六部机制运行更加成熟
C.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一致性
8 .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为文官荣誉头衔。所谓差遣也称执事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宋朝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提高官僚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9 .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0 .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无事而宴,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