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
A.路州县三级行政体制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C.分化事权,加强皇权D.强化三纲五常伦理秩序
2021-12-1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因陕西战事失利,宋神宗下令斩一漕臣。宰相蔡确以“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不愿陛下破坏了这个规矩而阻止。宋神宗随后下令将漕臣流放;门下侍郎章惇则说:“如此即不若杀之;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只能无奈的说:“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这反映出宋朝
A.皇权受到相权的挑战B.士大夫享有较高地位
C.中央集权不断地深化D.权力制衡机制已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中央政府架构简图。这一王朝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官、职、差遣分离的实质是
A.缓和阶级矛盾B.强化专制皇权C.扩大统治基础D.解决武将专权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朝或多或少地容纳了有限性民主,从而才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最大动力。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与盛世,与这种有限性民主密不可分。这是中国古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存在有限性民主而美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是地道的君主制度而否定中国古代政治领域中存在着有限性民主成分。

——摘自付开镜《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有限性民主探论》


提取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提升
C.权力中枢运行出现异化D.人事任免便于加强皇权
7 . 史载,宋太宗“以汉、唐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问宰臣吕端等曰:“斯礼可行否?如不可行则止,朕不敢以私恩紊政法也。”这反映出宋代(  )
A.法制社会业已形成B.士大夫政治影响力强
C.权力制衡机制完善D.皇权受到法制的规范
2021-12-0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六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并概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历来被视为:百官之首,为控制相权,分设左、右职,分散相权。另一措施是缩小相权,秦同以前丞相为最高军事首领,统一后秦王朝的丞相仅为文官之长,同时秦又设置牵制相权的官职:御史大夫,有审判职责,地方上奏的文书均由御史审阅。秦代太尉虚有其位而实无其人,秦始皇器重廷尉,也可看出秦始皇加强皇权的良苦用心。

——摘编自林剑鸣《秦代中央官制简论》

材料二: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再送尚书省执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与枢密院同称两府,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再论财政,政府财权专落在三司手里;再次说到用人,本该隶属宰相职权之下,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代加强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说明你对“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反映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的理解。
2021-11-23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编敕是指将君主诏令编纂成律令充实法律条文,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
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B.保证了法律条文科学化
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