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宋代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习惯上,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代此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提升御史台职权
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权臣的专权
2 .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4 .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隆二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三   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明史列传六十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赵普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宋太祖对此的具体措施。
(2)观察图一、二、三,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什么朝代?
(3)根据材料三,说明材料是对明朝哪一特殊机构的描述?材料对其持怎样的态度?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的演变趋势。
2020-08-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共治政体
宋仁宗:“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共治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谅官见政体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杜范(宰相)“凡废置子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市民社会市民发达的酒楼茶坊、繁华的夜市、热闹的瓦含勾栏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社会大众场所。城市中的商贩与人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实早市者又开店矣”:瓦舍则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

纸币理论
李流谦:“欲其(纸吊)价常赢而无亏损之患,唯使常用于官而不滞纸币于私,则可矣”,“此乃流通纸币之妙”。
张开(时总领四川财政)“凡民钱(纸币)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以为便。”

——摘选改编白灵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白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7-19更新 | 439次组卷 | 5卷引用:第06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1082年,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首长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除。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宋神宗此举旨在
A.避免独相专权局面出现B.增强中枢官僚机构力量
C.提高中央政府决策效能D.充分发挥宰相辅政功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住,其职责之重,素有”百官之首”之称。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虽有的朝代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士大夫的官职在其左右,已分其权,更胜者将相权一分为三,参与决策,辅佐天子。回首古代宰相制度的历次演变,便可发现,各个朝代的宰相机构和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的宰相职位虽位极人臣,地位极重,权力极大,但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传贤不传子的非世袭的惯例。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在宋代史籍中有这样的记:“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初皆以两制重臣领之”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今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富制。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逐为定制。

——摘自踹来《论宋代相权》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里大大小小各类呈送给明太祖的奏章有一千多件,总共说了三千多件事情。这些奏章都只能由皇帝独自处理,难免会有偏差,会出现不科学的判断。一旦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不足以优秀去承担治国责任,而旁边又没有辅佐的宰相,政策无法有效地下达与实施,国家断然无法正常运转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2)归纳材料二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9 . 根据下图所示,该政治体制实行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10 . 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 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由此可知,宋太宗时期 枢密院长官的任用
A.打破了贵族政治的束缚B.已经具备一定的民主色彩
C.证明了科举制度的完善D.尚余浓厚的皇帝僚属属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