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2022-07-04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达标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多有创新,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体,皇帝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宰者,国家机关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办事机构。适应这种专制体制的需要,唐朝废除了以前历代王朝在中央政府中占有决策地位的“三师”和“三公”,建立以辅佐皇帝执政为职能的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政府机关。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及政府的运作程序,并指出位于太极宫的中央政府机关是哪两个?结合所学指出宰相议事地方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的官职名称。
3 . 宋代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总起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从决策与执行,中央和地方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到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你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

材料二 (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府”的性质和职能。
2021-04-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永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机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7 .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隆二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三   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明史列传六十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赵普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宋太祖对此的具体措施。
(2)观察图一、二、三,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什么朝代?
(3)根据材料三,说明材料是对明朝哪一特殊机构的描述?材料对其持怎样的态度?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的演变趋势。
2020-08-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基本没有实际权力。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五代后期,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枢密使权力达到全盛时期。宋代改变了枢密使兼宰相、节度使这一制度,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无统兵权,虽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但实际已降到副相的地位了。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后改为五军都督府)统军。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英国枢密院原是代表王权的最高行政机关。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枢密院遂失去实际权力。18世纪初,原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为内阁。从此,枢密院名义上仍是英国最高政府机构,实际上大部分权力由内阁行使,其任务主要是主持王室典礼和内阁宣誓就职仪式,处理某些上诉案件,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宣布议会的召开、休会和解散,对外宣战或媾和以及发布内阁制定的部分政府命令等。枢密院成员均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任期终身。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枢密院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枢密院相较于中国古代枢密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住,其职责之重,素有”百官之首”之称。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虽有的朝代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士大夫的官职在其左右,已分其权,更胜者将相权一分为三,参与决策,辅佐天子。回首古代宰相制度的历次演变,便可发现,各个朝代的宰相机构和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的宰相职位虽位极人臣,地位极重,权力极大,但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传贤不传子的非世袭的惯例。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在宋代史籍中有这样的记:“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初皆以两制重臣领之”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今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富制。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逐为定制。

——摘自踹来《论宋代相权》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里大大小小各类呈送给明太祖的奏章有一千多件,总共说了三千多件事情。这些奏章都只能由皇帝独自处理,难免会有偏差,会出现不科学的判断。一旦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不足以优秀去承担治国责任,而旁边又没有辅佐的宰相,政策无法有效地下达与实施,国家断然无法正常运转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2)归纳材料二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020-07-11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关测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今中外,国家在权力分配上大都实行过权力制衡。

材料一:宋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神宗去世后,政治主张保守的司马光上台为宰相,尽废王安石任上颁布的新法,这个时候王安石的助手韩缜、蔡确、章惇还分别把持了宰相、副宰相、枢密使等高职,但当时御史刘挚弹劾蔡确在神宗驾崩时没有按时守灵,说这几个人结党营私,他们便被迫辞职下台了。

﹣﹣摘编自朱韬《宋代官制的权力制衡术》

材料二:(美国)国会能够限制总统,总统也能对国会进行制约。例如法律要由国会制定,但总统对国会法案有否决权,特别是总统“搁置否决”(亦称“口袋否决”)更具有“绝对否决”的性质。美国最高法院也能牵制总统与国会,最高法院限制总统与国会的主要武器就是司法审查权。据统计,自1803年到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共判决102项国会法律违宪。

﹣﹣摘编自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权力制衡的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中央政府分权制衡的特点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