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2-23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时期概况
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022-08-26更新 | 2238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这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是(     
久丧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
让爵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
避聘避聘不就或让亲属
报仇家有仇怨,奋身图报
报恩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
A.科举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
2022-09-06更新 | 1066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
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8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2020-11-21更新 | 147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后期地方大族逐渐根深柢固,形成新贵族,包办了察举,也把持了地方,东汉州郡掾属(佐治的官吏)是当地实际统治阶层。该现象反映了
A.地方与中央渐行渐远B.王国问题未彻底解决
C.察举制被贵族所垄断D.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魏以来的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重要阶段,科举制脱胎于察举制的母体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材料二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允许自由报考。宋代对于科举取士的控制日趋严密,在各个环节上强化了对于举子与考官双方的防范。随着教育普及,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科举制度使居官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概括东汉选官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科举取士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