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九品中正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授爵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2021-05-11更新 | 758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选官制办法选官权
夏、商,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封爵制.军功制养士、军功客卿国君、贵族
汉代察举制察坊人才举荐任官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正官
隋代到清光绪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2021-04-01更新 | 418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B.延续了自下而上选官方式
C.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参政
9 .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九品中正制无法选出实用的人才B.九品中正制的施行直接有利于门第
C.认识九品中正制应考察历史变化D.研究九品中正制只能参照最终结果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