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九品中正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其有言行修者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评价魏晋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摘编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材料二   唐朝入仕的途径除科举制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唐初,由此两途入仕的官员远比科举出身的人多。以后进士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加,到德宗、宪宗之际,由科举入仕的宰相及高级官员才占了多数。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向地主政权输送官吏的主要渠道,是选官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在削弱门阀士族的等级特权、扩大唐朝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官人法”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入仕途径的趋势并分析科举制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2019-12-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2019-12-09更新 | 48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立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主要实行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材料三     那时的中国则像知识分子的天堂,他们可以一无所有,只有知识和才能,但是一旦金榜题名,他们不仅能统治天下,而且能影响皇帝。

——-《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


⑴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实行什么选官任官制度?
⑵材料二中,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减少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这一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⑶材料二中,隋朝至北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所涉制度的实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19-11-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4)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7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较察举制是一个巨大进步
B.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C.使人才的选拔脱离了地方
D.使选官用人之权操之皇上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除此之外科举制度还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019-10-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而今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官员等级的任命和荣辱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控制皇帝的赏罚,霸占了朝廷的权威。或者通过贿赂私通,或者耍手段徇私更改个人考评。爱憎和虚实全在于己,对公不负考核之责,对私不怕告发。用尽心计,钻营各方。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了,得过且过的习俗形成了。天下纷乱,只争品级和官位,没听说谦让,我为圣朝感到羞耻。所以导致高级官员中没有平民出身,下级官员中没有氏族门阀出身,因此怠慢君主,贻误政事,这个制度是朝政混乱的根源。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45·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019-10-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