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九品中正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020-03-17更新 | 896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晋书·卫瓘传》记载:“其(九品之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从中获悉该制度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实施及效果发生了嬗变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 . 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B.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D.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柳芳在谈及魏晋南北朝的谱牒(某宗族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史籍)时说:“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着姓士族为之,以定门宵,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由此可见,谱牒在当时
A.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依据
B.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C.有利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2020-02-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是自上而下进行选官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人在批评某选官制度只重家世、轻视才德时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该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8 . 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12-26更新 | 312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A.据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扩大孝廉举主的权力D.关注选拔的公正合理
2019-12-14更新 | 305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