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党史专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在中共寻乌县县委书记的陪同下,毛泽东徒步对县城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一连召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参加调查会的有区乡干部、穷秀才、破产的商会会长、失业的小官吏等。后来,毛泽东写成了《寻乌调查》,涉及寻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成份、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毛泽东曾这样说:“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摘编自罗平汉《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此后,中央和地方成立了调查研究机构,促进了经常性调查的开展,领导干部带领的调查团也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中央对调查研究的机构设定及其职能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独立区域的区党委或省委、八路军、新四军之高级机关及各根据地政府均需设立调查研究机关。中央及各部委、群众团体成立了各种调查团,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西北局、中央青委、中央妇委、留守兵团等都派考察团深入基层,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有力推进了整风运动,逐步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认识到了主观主义的危害。

——摘编自李小娜《延安时期党的调查研究之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调查研究的特点,并基于调查研究谈谈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时限

1949~1956年

1957~1977年

1978~2020年

战略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个现 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孔祥利《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几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加以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时段清晰,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持论有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红色音乐]

材料一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将红色音乐紧密联系革命战争,走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作了《八一起义》《秋收暴动歌》《红军纪律歌》(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作品。由于根据地众多条件的限制,苏区的红色音乐大都以现有的并且在根据地流行甚广的民间传统音乐或国外音乐的歌调为基础,配上全新的革命歌词。

1937—1942年的五年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音乐工作者涌向抗日民主根据地,红色音乐创作趋于成熟,出现了《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东方红》《白毛女》等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基本方略。

——摘编自梅世昌《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材料二1949—1956年的《歌唱祖国》以刚柔并济、抑扬顿挫的旋律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式风格,塑造和展现了“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勇敢坚强的性格”。1964年10月开始公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党史为线索,描绘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969年,殷承宗等人改编并重新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被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制作成唱片,在国际上广为发行。

——摘编自张家欣《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红色音乐在两个根据地时期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红色音乐传播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华社的历史沿革】

材料

时间历史沿革主要任务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更好地推动革命的开展、队伍的建设,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激发民众的反抗热情,让更多的人听到共产党的声音。
1934年10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撤离瑞金。
1937年1月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肩负中央机关报、中央电台和通讯社三项重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各地工作经验,推动全国的工作和斗争。
1940年12月新华社创办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4年9月开办对外英语广播。
1937~1945年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相继成立分社。
1946年5月后新华社总社改组机构,同时向各主要战场派出随军记者或记者团。之后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部队陆续建立前线分社和野战军总分社,在各兵团和军建立分社和支社。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
1949年10月后至2001年逐步完善了机构设置,相继成立国内外分社:设有办公厅、总编室、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总经理室、人事局等30多个局级部门和直属单位;在国内,除台湾省外,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设有分社,并在部分省辖大城市、重要城市和经济特区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国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社,并设立了亚太、中东、非洲、拉美、法语国家地区5个可以直接发稿的总分社。新华社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加大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力度。

——摘编自《新华通讯社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新华社在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华社发展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中共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图中①②③④⑤处先后成为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这些“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⑤-④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⑤-④D.①-③--⑤-②-④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一定时期,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至
50年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
20世纪60至
70年代
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
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1980);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6)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誓与大堤共存亡(1998);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2003)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1-17更新 | 10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35 年,陕西子长县成立苏维埃政权,将地主韩厚福的7垧地分给了韩银厚。次年,苏维埃政权一时撤离,韩银厚被迫退回分得土地,又向韩厚福租了8垧半地耕种。后来边区政府成立,韩厚福要求韩银厚退租,而韩银厚只返还了1垧半地。韩厚福不服,诉至边区高等法院,但遭驳回。判决
A.符合当时边区政府的土地政策B.调动了社会各阶级抗日积极性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
2022-02-26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最后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准确且不能与材料重复,叙述清晰且要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一味强调提高职工待遇,影响了根据地的经济。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劳动政策,兼顾劳资关系。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劳资两利”的政策,既扶持工商业者又兼顾职工权益。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政策的认识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不断趋于规范与理性
C.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D.使工人待遇日益提高
2022-0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