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党史专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一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苏共党史教科书。

材料一   《教程》是一部由斯大林主持编写,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审定并于19389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典著作,叙述了布尔什维克党18831934年如何夺取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该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940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担负领导工作且有较高水平的老干部必须学习联共党史。随着整风运动的推行,《教程》成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在党内的学习盛行开来。

——据朱任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等

材料二   19491956年间,《教程》作为必读教科书再次在党内得到大规模集中学习。19534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党干部理论学习的高级组和中级组在一年半时间里都要学习列宁、斯大林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内容。19564月,毛泽东在一次讨论苏共二十大的会议上指出,《联共(布)党史》是否有错误可以研究,但它毕竟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共产党斗争历史、总结苏共革命斗争经验的第一部书,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部这样的书。据统计,1953年《教程》发行了95千册,1954年发行40万零5千册。

——摘编自来宝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程》在中共党内迅速传播的历史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教程》在华广泛传播的新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022-10-30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


——摘编自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
(2)任选一个历史决议所涉及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2022-02-2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外,对若干特殊土地财产及分配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办法、土地改革执行机关及保护工商业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摘编自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得以制定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6 . 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 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真正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绝不能仅仅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应该更加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党员数量上的这种减少意味着党的力量和作用的大大增加”,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

——摘编自李佳金《毛泽东对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共一大将自我革命的要求写入了党纲。 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过余的信任,使得执行一种不可抗辩的威权,才能成就他的职务。……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不仅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而且成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谢迪斌《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发展动力》

材料三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 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列宁这一批“职业革命家”面临的俄国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现在内乱激烈”的状况。结合1927—1949的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中共“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主要经验。
2023-04-08更新 | 30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遇到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边求人格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回答的正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现实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不再只是诸如君主的个人意志,而是具有群体契约性并发挥着社会示范效应的政党组织、党性观念、规章制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遂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的榜样。斯大林曾赋予十月革命以一种东方民族现代性觉醒的意义,“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了东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过国家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民族自觉。

——摘编自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
2023-01-09更新 | 20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