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适(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据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改编

材料四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图



(1)材料一中,秦统一之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哪两种观点?秦始皇采纳了哪种观点?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提出的什么建议?结果如何?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藩镇对唐统治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请用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解决“帝王易姓,战争不息”问题的。
(5)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地方管理有何制度上的创新?分析其意义。
2023-11-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的是
A.春秋战国之际华夏认同观念B.秦汉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C.孝文帝改革后促进民族融合D.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尊为天可汗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怎么评价的?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2023-1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市英吉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子曰:“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   建元元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熊玠《儒学在美国的故事》

材料四   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指出其突出的主张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2023-11-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8次组卷 | 32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市兵团二中金科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怀柔、笼络的意思)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实行过哪些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023-01-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下列思想主张由黄宗羲提出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为何营建东都?

材料一   604年,隋炀帝下《营东京诏》,敕令营建东都洛阳。

“……然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况复南服退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

——《隋书·炀帝纪》

材料二   任何优势都并非永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其一是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其二是随着统治集团的庞大,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资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尤其黄河河道三门峡段“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于是东汉都城东移至洛阳。此后经魏晋至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均以洛阳为都。隋唐两代虽立都长安,但又均在洛阳另设东都。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