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A.推行严刑峻法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D.户籍体系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雍正六年(1728),鉴于安南国要求划界,雍正帝敕谕曰:“朕前令守土各官,清立疆界。原属行之于内地,未令清查及于安南也。”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C.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D.具有领土和主权理念
2024-05-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文宗对宰相说:“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情况说明当时(     
A.门第观念仍然流行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门阀政治经久不衰D.民间婚姻崇尚奢侈
2024-05-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唐代古荔枝道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成渝两地经济联系加强B.帝国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行政区划打破自然限制
2024-05-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合了周、鲁、齐、宋、郑、许、曹诸国,史称葵丘会盟,盟约中有两条是:“毋忘宾旅”,“毋遏杂”。其后,公元前579年,晋楚会盟,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公元前562年,鲁、晋、宋、纪、曹、齐、营、邹、滕、薛、郑等国在毫订立了一项盟约,其中两条是“毋蕴年”,“毋壅利”,上述现象从侧面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D.会盟维护了和平稳定
2024-05-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易中天教授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下列言论属于荀子主张的是(     
A.“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B.“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C.“治之经,礼与刑,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D.“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2024-05-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1973年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古墓中出土蛋壳陶杯30余件;1980年4月,临沂市罗庄区湖西崖村出土蛋壳陶杯10余件。蛋壳陶的出现表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B.母系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
C.长江流域最早种植水稻D.新石器晚期工艺水平提高
2024-05-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两汉时期,统治者会在一些节庆场合赐予百姓牛酒,受惠百姓数量大。西汉初期,统治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牛酒赐予,到西汉中期,统治者进行了多达十八次的牛酒赐予,平均不到两年一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优抚政策的成熟B.王国问题的解决
C.对外战争的胜利D.生态环境的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24次组卷 | 109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