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顺治年间,山东人口数量逐渐开始回升。但耕地毕竟有限,当开发到了一定程度,耕地面积就不会继续增加,马铃薯等美洲作物耐寒、耐瘠薄、产量高,为人们所青睐。马铃薯等作物生长期短、播种期长,与原来的五谷作物相差较大,容易与传统作物形成年内复种,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粮食单产和总产快速增加。同时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后,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棚民,他们依靠这些耐寒、耐瘠薄的作物开垦山地。清代学者汪士铎指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反映出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请选择一种影响,并从社会史观角度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种影响进行探讨,也可以就不同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自由铸钱。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当时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商品交换受阻。汉景帝时,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凭借操持造币之权,富可敌国。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时曾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其经济势力由此可见一斑。

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下属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批量生产的模具)。当时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名,质量很高,且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经济影响。
2022-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由祈祷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为世界的主宰)为至高无上的观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一宇宙观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对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现了教义的基本统一。婆罗门只是一个阶层,除了种姓家族关系外并无其他关系。佛陀在传教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一僧团,使佛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因此得以广为传播并扎根于中国本土。此时的佛教以其奥义打动了一流的学者,佛教著作呈现出剧增的趋势,不但外来的佛教经典得到了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也纷纷问世。国人还主动西行取经,点燃了佛经“经典翻译”的热潮,如法显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佛经的翻译也使得佛学流派和思潮出现,对后世佛学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佛学还攀附当时中国的文化,与道家和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汇通,借以传播并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摘编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例,简析公元3-6世纪佛教传播的表现及意义。
2022-08-13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新世纪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利兰·斯坦福州长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报告:“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

——摘编自黄安年《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二   下南洋的民众把当时中国的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同时还带去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水果、蔬菜的技术。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还给当地带去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先进的渔业生产方式等。人口迁入中形成了一种文化涵盖,在这种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也吸收当地文化的一些精髓。许多国家还产生了由华人组织的会馆,这种会馆实际上就是在大量华人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同样还有文化上的认同意识。

——摘编自陈秋沛《浅析晚清下南洋中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晚清华人“下南洋”的主要影响
2024-05-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农具类型比较齐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如水转连磨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水碓既被用于运碓成米、转磨成面,还广泛被用于引水灌溉稻田。在畜力缺乏的地区,还出现了“代耕法”,以耕架代犁,“一人一手之力足敌二牛”。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蚕桑业特别发达。棉花的种植遍布天下。据称,松江200万亩耕地“大半植棉”。烟草自东南亚传入后,很快推广,至明末“北土亦多种之”。

材料二   据记载,嘉定城乡各地,“民间机杼之声相闻也”“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在松嘉棉织区不仅有以织布为业的机户,也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轧花业与弹花业,还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浆染业和踹布业,以及棉布再制品行业,如松江的暑袜业……当时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染匠、窑匠、石匠、弹花匠等,被称为“百工杂作”。此外,雇工大量出现。如万历年间,分散在苏州“机坊”和“染坊”里的织工和染工就各有数千人。景德镇的制瓷业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的矿工也随着民营矿业的发展,人数也日益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天石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对于政府的税收和社会的安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随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南松江先后设立海关,负责管理与外国通商事宜。海外贸易在此时得到一定恢复。但从康熙末年起,海外政策又转向保守,严格限制出海船只的规模和数量,并且对出口商品也有诸多限制,同时还禁止人民侨居外国。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并严禁私自交易。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海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船只装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通过——系列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先后打败了航海和商业上的劲敌荷兰与法国,夺取了它们的大量海外殖民地。1654年通过《英葡条约》,英国把葡属殖民地置于自己保护之下。由此,英国确立了对大片地区的殖民统治及商业特权。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主要城市

主要城市

概况

京口(今江苏镇江)、吴江、绍兴

兼有纺织业和商业

平江(今江苏苏州)和成都

纺织业十分发达,又是地区商业都会

泉州、广州

当时主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景德镇和河北曲阳、河南临汝

主要陶瓷产地

邢台、彭城(今江苏徐州)

主要冶铁中心

陵井监(今四川仁寿)

主要产盐地

鄂州(今湖北武昌)

真州(今江苏仪征)

“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

两淮、江浙诸路的主要货物集散地,商税收入之多“不可思议”

材料二   宋朝对人民生活的若干必需品,如盐、茶、酒、矾、香、醋等,实行征榷制度,即由政府专卖。官府对上述物品的征榷形式不同。有的是交给民户生产,由国家预先贷给生产者一定的本钱,全部产品归国家收购,再由国家销售,或由经榷货务同意的商人销售,如茶、大部分盐、矾等;有的是由国家控制部分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不在征榷之中。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部分布帛或丝和麻。不同农产品流向城市的方式有所不同。粮食和布帛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且产地分散。农户大都将多余的粮食运到附近的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在行铺交换其他物品,行铺汇集到一定数量后再贩运到邻近城市乃至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主要是米)还要由东南地区等主产地远途贩运到首都。多余的布帛也多在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交换。多余的丝、麻则被农户拿到镇市上卖给机户,或由商贩收购后卖给机户;机户织成布帛后再由商人收购贩运到城市。而茶叶和水果等往往集中于特定的地区,由商人贩运到全国各地销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022-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局部统一,使南北粮食品种得到交流。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由淮北提供种子;江北各州则学习南方广种水稻,并免其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京东等路,都逐渐推广种稻。宋真宗时,下令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不择地而生”,水稻的种植面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元代实现了南北统一,使农作物交流更加广泛。江北的粟、麦、黍、豆向南方进一步推广,南方的水稻也继续向北方推广。水稻远远超过其他作物而成为元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北方地区,甚至在元中后期经济发展衰频的情况下,还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地区大量栽培,且“岁常大稔(丰收)”。伴随着水韬种植的推广,土地的开垦面积增加,尤其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为圩回、梯田、淤田、涂田、湖田等的垦辟。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末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022-11-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