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据此可知(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2 . 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改变。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崇文抑武的实行B.宋代平民阶层的壮大
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代社会出现新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宋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2023-10-15更新 | 352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法律有“原心定罪”、“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即将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作为其是否犯罪的根据,规定亲属间有罪相互隐瞒是正常的行为。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承袭秦朝法律制度B.中华法系最终确立
C.世家大族左右官场D.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6 . 有研究表明,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表现是不同的。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B.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大
C.各地文化传统存在差异D.秦朝地方政策不一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宋诗人陆游在其作品《五月一日作》中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当时江南农田耕种情境:“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该诗句的创作背景是(     
A.大批中原人口南渡B.稻麦复种制度出现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宋政权决议北伐
8 . 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周建立后,周人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来邦国的地域内,大量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诸侯国,这样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反映了权力制衡原则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体现了中央集权趋势D.揭开了官僚政治序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2022-09-07更新 | 169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