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和西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郭炎《浅谈分封制得与失》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有哪些进步?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2023-10-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
3 . 西周金文中有不少“支子(庶子)不祭”原则的记载。但因社会变迁、家族繁衍迁徙及家族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支庶独立祭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血缘宗法原则未被遵守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尊宗敬祖思想发生动摇D.宗法制度存在张力
4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在早期中国,平民有权获得田宅,但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继承权丧失了现实意义;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父母逝世后,再进行家庭财产分配。

材料二   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采用会前遗嘱与战前遗嘱两种形式进行继承。战前遗嘱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由于平民的财产数量不多,因此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立。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比如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继承开始的时间是从遗嘱人死亡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继承权方面的异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29更新 | 256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2020-06-22更新 | 1512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代到唐代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2019-08-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族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

—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材料二   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

—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和诸侯承担的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代分封制实行的意义。

2018-09-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