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东方的齐国多为八口之家;中原地区的魏国则多为五口之家;西方的秦国平均每个家庭为4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     
A.宗法关系的强弱B.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C.社会转型的深度D.铁犁牛耕普及的广度
2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B.周王室衰微C.社会和平稳定D.儒学居主导地位
2022-07-07更新 | 1501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2023-05-24更新 | 1123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左传》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邓析“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
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
2022-06-03更新 | 621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秋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     
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D.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
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
2022-06-27更新 | 2029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临门一脚历史试题
8 . 据《墨子》记载,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制度遭到破坏B.服饰等级特征明显
C.文化发展的多元化D.治国理念的统一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