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各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秦汉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原因有:其一,从诸侯争霸到统一王朝,莫定了两千年的基本制度格局。其二,这个时代孕育出了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郡县乡里制,还有律令、文书等制度运作方式……

——摘编自侯旭东《泰汉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的原因》

材料三   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少数民族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23-11-15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莆田第二中学、莆田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023-11-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卫国,卫灵公向孔子问起军队作战的事。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我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我还不曾学呢。第二天,孔子与卫灵公谈话的时候,卫灵公不再看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

后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因鲁乱而适齐,与齐景公谈政,因为当时齐国的政权已操纵在卿大夫手中,孔子一针见血地为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意:国君至高无上,臣子恪守本分)的为政方略。于是有“齐大夫欲害孔子”。而齐景公对此无可奈何,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依据所学,指出上述材料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在卫国、齐国失败的具体原因。
2021-11-3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