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21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海南卷)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自孔子以来流传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年,现将儒家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儒家演变历史分期

时期概述
第一期即儒学之创始期,此在先秦时代。自孔子起,下及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同时代儒者均属之。此一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不仅最先起,而且亦最盛行
第二期此为两汉儒学。我姑且名之为儒学之“奠定期”。也可说,儒学自先秦创始,到两汉而确立,奠定了此下的基础
第三期此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姑且将名之为儒家之“扩大期”。此一时代之儒学,虽不能如佛学、玄学之盛,而较之两汉儒学,亦非全无演进可言
第四期即唐代儒学,我亦再为特起一名称,谓之为儒学之“转进期”
第五期即宋元明时代,我将之称之为儒学之“综汇期与别出期”。北宋有一种新儒家出现,如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与程伊川诸儒皆是。自二程传至南宋,有李延平,为朱子(朱熹)师,而当时反对朱子者,尚有江西心学一派,主要为陆象山(陆九渊)。论及明代之理学家,自必推到王阳明
第六期即清代儒学。我仍将名之为儒家之“综汇期与别出期”。取名与宋元明第五期儒学相同,但论其内容则甚不同。最先如顾亭林(顾炎武)、黄梨洲(黄宗羲)、王船山(王夫之)诸人,他们都又走上经史学兼通即北宋综汇儒之路,而都成为一代博通之大儒

——摘编自《中国学术文化九讲》(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穆将先秦和两汉时期分别命名为儒学的“创始期”和“奠定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钱穆所指“博通之大儒”的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024-04-1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