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9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023-12-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思想的流变。

思想因时而变,治国思想的演变也是时代发展的写照。

1.请将表格中的言论与其作者相匹配(每空填写一个字母)
言论作者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夏殷不易礼而亡。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A.老子   B.孔子   C.商鞅   D.董仲舒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治国思想。

请就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时,先是讲述了上古理想的帝王统治之道和以仁义统治天下的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后又讲述了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霸道,秦孝公才“意欲用之矣”。

材料二   贾谊总结秦亡的教训)“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何秦孝公为何对“霸道”理论尤为感兴趣。
3.请结合材料二、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汉宣帝对“王道”与“霸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宣帝提出的“霸王道杂之”的历史依据有哪些。
2023-12-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孔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为从周,其实行之具体主张则为“正名”。孔子一生言行致力于尊周室,敬君主,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窃。责人不贷,律己亦严。孔子的上述思想和行为(       
A.顺应了时事政治发展的需要B.实践了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
C.表达了没落贵族的政治诉求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023-12-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联考(12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杰出的儒学家,受到后人的敬仰,如下图所示。

   
图1清国子监遗址中的孔子纪念雕像

   
图2山东德州董子园中的董仲舒雕像

   
图3宋白鹿洞书院遗址中的朱熹雕像

   
图4贵州贵阳孔学堂王阳明雕像

任选材料中的一幅或多幅图片,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12-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下列言论中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C.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D.夫木生火,火克金,五行之气,自然之理
2023-12-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据此可知,材料蕴含的思想属于下列哪一学派(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
2023-12-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孔子编著的《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他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孔子的这一观点(       
A.表明他主张思想大一统B.是诸侯实施文化歧视政策的根源
C.蕴含一定华夏认同观念D.使“华夷之辨”观念得到普遍接受
2023-12-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百分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其提出者及代表的流派,并结合所学写出其相关观点(至少2个)。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023-12-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董仲舒的观点。
2023-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韩非者……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儒法两家思想同源B.法家思想胜于道家
C.诸子学说交融发展D.韩非李斯自成学派
2023-12-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