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儒学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厩(马棚)焚。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三   “古人为学,只是升高自下,步步踏实,渐次解剥,人欲自去,天理自明。”

——(《晦庵集》卷第五十五)

材料四   (上古的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而今之帝王,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宋代理学家的主张,并列举一位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列举与他同一时期的观点相类似的思想家。
2023-11-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世界排名

生活年代

孔子

4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老子

7

?--121年

蔡伦

21

1162年—1227年

隋文帝

75

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

成吉思汗

82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摘编自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版》


请从上面的排行版中任选一位人物,从上榜理由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是一个经济大增长、社会大变动同时又政治大发展的时期,旧的精神和世俗的权威失灵加上正在进行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所知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和哲学家也应该在东亚被看作是最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这个人就是孔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神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心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和哲学家”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途径。
2022-12-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