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从高处望去,它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依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这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     
A.小国寡民B.无为而治C.天人合一D.柔能克刚
2024-0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主张“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三者都主张是(       
A.建立中央集权B.强调君主权威C.注重以法治国D.改善阶级关系
2024-02-0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4 . 孔子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墨子本人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这种差别主要是基于两者(     
A.人生经历的迥异B.阶级立场的不同
C.劳动观念的分歧D.所处时代的差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孔孟的思想和主张(     
A.深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B.体现了民本思想
C.均记述在《论语》一书中D.借鉴了道家思想
6 . 美国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写道:中国古代“道家像儒家一样,并不关心宇宙的深层意义,而是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共同关注(     
A.社会生活B.王朝统一C.自然规律D.道德规范
7 .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8 . 据史书记载,墨子构建的兼爱体系中所使用的孝、慈、仁、义等词语,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这表明墨家(       
A.并未突破儒家的藩篱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认同儒家的部分思想D.构建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9 .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与该认知相符合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2023-02-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尚书•酒诰》中提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也提出,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下列思想与上述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是(     
A.道家的辩证法思想B.儒家的仁爱思想
C.法家的“法治”主张D.阴阳家的“相生相胜”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