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先秦时期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告诫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庄子则说“名者,实之宾也”;墨子更是指出“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由此可见,这些思想家具有(     
A.敢于担当的情怀B.求真务实的精神C.兼济天下的风范D.追求卓越的品质
2024-03-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孔子认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出身地位如何,“自行束脩(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为政以德B.克己复礼C.有教无类D.隆礼重法
2024-03-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老子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墨子主张“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两者(     
A.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一致B.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冲突D.注重社会秩序构建
2024-02-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此后,“五常”一语频频出现在史籍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       

A.战国思想家开创儒家思想学说B.孟子对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视
C.西汉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D.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他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以德服人”的理念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己复礼”的要求D.“为政以德”的主张
2023-01-03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     
A.关注社会,倡导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
C.关注社会,倡导统一D.推行仁政理念
2022-09-27更新 | 228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2022-06-16更新 | 12113次组卷 | 76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2-06-14更新 | 8199次组卷 | 5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