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A.贵贱有序B.人性本善C.人伦道德D.天人关系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2 .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韩非子主张“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三者对道的认识(       
A.内涵相同B.立场相同C.目的相同D.影响相同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老子认为用兵要“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他指出:“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正确对待杀人的态度应当是“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据此可知老子(       
A.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B.反对诸侯国的对外征战
C.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D.受到了墨家思想的影响
2024-03-2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4 . 孔子强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指责“苛政猛于虎”。这反映孔子主张(       
A.以法治国B.实行仁政C.以民为本D.提倡节俭
2024-02-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他提倡有教无类,批评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此外,他还主张(     
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C.相生相胜D.为政以德
2024-01-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某一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该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2024-01-30更新 | 4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河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鲁国大夫季桓子明目张胆地观赏专属于天子的“八佾之舞”。孔子看见此状直呼“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其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力促发展B.活跃思想引起争鸣
C.维护周礼以巩固旧的统治秩序D.明理以扩充善性
2024-01-13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河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2024-01-08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8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8921次组卷 | 62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等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义、礼等种种美德。当然,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

——摘编自谢婧《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荀子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摘编自龚建平   边颜《简论荀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礼”的思想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