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23-06-11更新 | 7567次组卷 | 3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
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
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战国时期韩非子指出:“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韩非子此论(     
A.反映出与道家学派的对立B.体现出新兴势力的价值追求
C.标志着儒法斗争全面升级D.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6 .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2023-03-14更新 | 1882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儒家最为经典的一句话莫过于“仁者爱人”,但是儒家所提倡的爱人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爱,“墨学十义”中最有名的一点也与爱有关,那便是“兼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造成儒墨这一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异
C.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不同D.学术观点的完全相左
8 .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9 .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认为“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注:各种举动),利则止”。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贵贱之差也'‘利之所在,民归之'”。这反映出(     
A.诸子百家的义利观趋同B.尚“义”成为时代潮流
C.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10 . “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法家以为“农、战”是贤,儒家以为贤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以为贤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这说明先秦思想家(     
A.完成社会秩序重建B.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C.关注社会现实需要D.提倡建立精英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