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03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面对“天下恶乎定”这个问题,孟子说“定于一”。 墨子的政治梦想是“尚同”,建立一个层级鲜明、纪律严厉、绝对整齐划一、消灭个性和多样性的社会。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二贵”“夫妻持政”是祸乱的原因。

希腊人极为推崇城邦独立自治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他们所能够想象的唯一的国家形式……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1)概括材料中先秦时期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古希腊人认为“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这一矛盾在近现代是如何得以解决的?请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2024-01-23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出现以下几种“士”的类型。这反映出(     
类型特点
纵横捭阖之策士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人主,议论古今,陈说厉害,上为国家排忧解难,下为自己博取富贵
著书立说之学士围绕着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众多的学识渊博之士,展开了潡烈的论辩,他们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使气任性之侠士讲义气,重诺言,济人危难,不惜舍身
鸡鸣狗盗之食客投身寄食于达官贵人门下,以求免于饥寒之苦,甚至不乏施展身手的机会
A.百家争鸣促进士人著书立说B.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诸侯权威
C.士阶层积极奋进的时代风貌D.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记载出处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韩非子·亡征》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2871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考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A.有助于文化认同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C.加剧了诸侯割据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809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023-08-14更新 | 132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礼崩乐坏的时代景象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
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
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