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火,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四:(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族关系处理方式上有何异同?
(2)材料三中的“五经”指什么?孝文帝在政治生活中是怎样推行“五经”之义的?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民族融合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有何影响?
2 . 通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往往是复杂、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3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浏览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1)读图①、②,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管理的哪两种制度?
(2)读图③,这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作用?
(3)读图④,与图③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最早发生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4)结合图①②③④,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4-03-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五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郑樵《通志略》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其为大宗。其他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祖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那种政治制度?由材料分析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任用地方行政长官上有何特点?
8 . (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