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023-11-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此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023-12-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伦理。

——译自《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材料二   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历史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其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议政传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历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表现。(可以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作答)
2023-12-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百分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
6 .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奏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沫《神童诗》

该制度包含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等基本精神,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防止地方割据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3)指出材料三所提及的制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
2023-01-09更新 | 933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2022-11-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李白的《古风·其三》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扫六合”所采取的策略是
A.远交近攻B.声东击西C.釜底抽薪D.合纵连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朝汪遵的《咏长城》诗:“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秦代时期的“蕃戎”指
A.犬戎B.匈奴C.契丹D.女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