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动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2024-05-0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材料二   


   
(1)结合所学,为材料一的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制度的创新与隋唐盛世形成的关系的认识。
2023-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2016年,湖南益阳兔子山出土的秦简为秦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秦二世胡亥究竟是密谋篡位还是奉诏即位,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为探求真相,小赵同学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始皇帝驾崩,天下百姓悲痛不已。(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遗诏即位,改元更新。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二:公元前212年,始皇帝下令“坑儒”。扶苏(始皇长子)进谏,被斥至上郡做监军。公元前210年,始皇病危,下令扶苏回咸阳,令未发始皇便卒于沙丘,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始皇东巡卒于沙丘。此前,长子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做监军。当时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事务的,扶苏被派到军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

——改编自吕思勉《秦汉史》,1994

上郡离咸阳不远,是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北部军的总部所在,也是拱卫首都的要地。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直接参与军政,掌握军事,得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内外相助,形成不可动摇的接班态势,又未尝不是秦始皇苦心安排继嗣的布局。

——李开元:《秦崩》,2015


(1)秦灭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在(     
A.公元前77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2年D.公元25年

(2)根据材料信息推断,支持胡亥密谋篡位说的是_____,支持胡亥奉诏即位说的是________(多选,选错、漏选、少选均不得分)
A.兔子山秦简             B.司马迁            C.吕思勉            D.李开元
(3)以上三则材料,属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__,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后世学者著述的是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二世即位观点的看法。
(5)小徐同学觉得要探究这一问题,首先要把事件按时间顺序梳理清楚,他根据材料一制作了如下时间轴,请帮他完成相关信息:
2023-11-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闵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3-12-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与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宜侯矢簋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候矢(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里耶秦简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2)谈谈材料三中所反映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之处。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
2023-1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

——李伯钦《中国通史卷三秦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9 . 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B)试题
10 . 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秦汉的“独相”到唐宋的“群相”的制度变革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03-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