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2024-05-12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划分原则。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024-04-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

——摘编自闾小波的《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秦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

——世臂记园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材料一中的“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2024-02-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海南鲁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政权的建设

材料一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摘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的统治措施如何体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原则。

材料三   1939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03月,中共中央发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例如,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中有国民党人士50余人;在晋绥根据地,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续亭当选为行政公署主任;在苏北根据地,爱国绅士韩国钧当选为临时参议会名誉会长。

——摘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的意义。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2024-01-3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1隋朝“三省六部”制       图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封建制较之奴隶制,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农民阶级来说,它并不是什么康乐世界,而是新的“枷锁和奴役”。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军功地主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另外,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

秦统一六国之后,不顾人民死活,“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给)其欲也”,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官室、陵墓,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镶(饷),女子纺绩(织)不足衣服”“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的困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一生产关系加以评析。
2023-12-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读取材料信息说明历史认知,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023-12-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三:郡县制对早期国家起了否定的作用。它的出现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早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长期存在氏族制的血缘关系残余。郡县制的发展动摇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鞅变法确定了秦郡县制发展的方向,而郡县制的发展又是秦得以发展为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汉中央掌握了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帝国内部组织现出鲜明的以地缘关系为结合的特点,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秦汉郡县的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出现的历史意义,并概括中央强化对郡县管理的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此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023-12-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