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9 道试题

1 . 2016年中国梦·学术动态网:《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一文认为,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片断,分析回答问题。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

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2)据片断二,唐太宗改变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3)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积极作用。
2018-10-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江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10月份考试 历史试题

2 . 宰相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官职,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政治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知识完成:

(1)列举秦朝、汉朝、唐朝、明朝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2)根据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进,揭示其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2018-10-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乾隆(1736~1796年在位)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2018-10-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2018-10-22更新 | 433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等,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2018-10-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示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对比各个时期的特征,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二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7 . 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A.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
C.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D.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一省制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9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2018-10-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
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D.秦统一了度量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