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火,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四:(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族关系处理方式上有何异同?
(2)材料三中的“五经”指什么?孝文帝在政治生活中是怎样推行“五经”之义的?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民族融合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有何影响?

2 .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到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材料三,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门阀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但到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推广受到的挑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指出由唐入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2020-10-2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 .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指出材料中所涉及制度的特点。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3)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
2019-10-11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封建王朝常常通过调整中枢机构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丞相”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制度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三:“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1)据材料一,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与西周相比有何创新?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创新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美国邦联制的弊端(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

8 .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官制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制度建设上有何重大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4)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18-10-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材料四 1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五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明朝清朝前中期
中央 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边疆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员抗击沙俄: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
东南 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封授当地的僧俗法王、王等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北与鞑靼订立和议,其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先后 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伊犁将军管理军政事务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10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五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