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反映出秦代(     
公元前219年开始南征百越,灭东瓯、西瓯,设立闽中郡
公元前214年平定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
公元前214年收复河套平原,设置了九原郡
A.基层管理制度相当严密B.强制推行郡县制
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D.开疆拓土的进程
2 . 秦汉时期管理和维护水利设施的是水行政官吏,比如秦汉时期的河是谒者、大司空等,他们或从三公九卿制的官僚体系中分化而来,或从属于国家的官僚体系。这表明
A.官僚体系趋于完善B.统治者独占水利资源
C.政府重视水利建设D.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
2022-05-21更新 | 607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作为国家的具体表现,同过去相比,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 它造成了一种已不再直接等同于武装起来的全体人民的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据此判断,中国古代国家应该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4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大一统局面只能在秦汉时期出现
B.中国封建帝国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
C.秦汉帝国的结构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D.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得到了历史认同
2021-07-26更新 | 1283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7 . 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秦国政策的调整
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
2021-03-12更新 | 1379次组卷 | 20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11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B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孟姜女哭长城在很多文学、戏曲作品中都有描绘,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对表格反映的信息解读有误的是
春秋杞梁是杞国战将,后来在与莒国作战时阵亡,国君准备在野外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了。因为按照礼仪,不应该在野外悼念。杞梁妻是“孟姜女”的原型。
战国齐国是一个鱼盐之地,商业比较发达,休闲文化发达。杞梁妻的故事开始进入歌谣和音乐,由于要传唱,就变成了杞梁妻会唱歌,哭腔都有韵律。
两汉“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为杞梁妻能哭,并感动了天地,连城垣都能够因之而崩塌。
南北朝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人们就把杞梁妻哭倒的城说成了长城。
唐朝因为对外扩张、滥用民力,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把修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挂上钩,杞梁妻的名字也被正式命名为孟姜女。

A.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B.统治者的意志决定文学艺术的走向
C.孟姜女哭长城其实和秦始皇没有关系D.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10 . 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利
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