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有为”之君,在位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数并非儒家。这反映当时(       
A.儒学主流思想的动摇B.征辟制度弥补察举制度的不足
C.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D.服务现实统治需要是治国之本
2 . 下表为西汉吕后时期(公元前187年—前180年)剥夺的王国封地(部分)。据表1可知,当时(       
王国说明削夺封地时间归属
刘邦之子刘友封地常山郡高后元年立惠帝子为常山王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济南郡高后元年立吕台为吕王
刘邦之弟刘交封地薛郡高后六年立张偃为鲁王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琅琊郡高后七年立刘泽为琅琊王
刘邦之子刘恢封地全境高后七年徙吕产为梁王
刘邦之子刘建封地全境高后八年立吕通为燕王

A.地方势力得到有力遏制B.王国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C.封国政策发生根本转变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2024-05-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3 .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两国之间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交流往来。下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主要路线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     

A.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已经互通使节B.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C.海陆丝绸之路都是中西交往的要道D.罗马帝国与汉朝有直接的经贸交流
2024-04-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四)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4 . 如图为汉代画像石,人物形象从左至右分别为:持剑、骑虎、拔树、背牛、扛鼎、抱鹿和举壶。类似汉代作品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这反映出汉代(     

A.经济分工的多元走向B.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C.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D.诸侯王国的不臣之心
2024-04-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在京城设立大司农“垄天下之货物”,贱买贵卖;因“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派人督办盐铁事务,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       
A.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商业资本集聚效应比较显著D.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
2024-04-20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为《史记》部分篇章与司马迁的游历对照。这反映出司马迁(     
《史记》篇章司马迁的游历
《孔子世家》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魏公子列传》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屈原贾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蒙恬列传》吾适北边,白直道归,行观跟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际,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A.撰写史书受时代风气左右B.用地下文物与文献相释证
C.用现场勘察实证历史事件D.用历史体验追求历史真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肃穆刚烈,动作单一;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的汉俑则显得平和而从容,如下图。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初年(     

A.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B.陶俑制作技术发达
C.社会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社会政治较为稳定
2024-04-03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汜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9 . 秦汉统治者在政治上不断迁徙打击各种扰乱乡里的社会势力,经济上防控土地兼并、扶持自耕农生产,意识形态上以儒家思想改造乡里社会风尚,社会治理上重视以法治民、以德化民。这表明秦汉统治者(       
A.注重乡里社会秩序的改造B.奉行儒法并用的理政思想
C.实行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D.重视基层社会的自我更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汉昭帝时期。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
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2024-03-15更新 | 600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