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2023-12-20更新 | 218次组卷 | 8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和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3 . 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关于君权的制约机制渐超形成,“天”在秦汉之际的民众中具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按认为是一切合法性的最后根据。董仲舒对传统的天神观改造和重构后,强调“天者,百神之六君也”“三者亦天之子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赋言民者,天夺之”;宰相应“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重大事件要经过中枢机构的集体讨论,方才下诏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有时还会出现激烈的“廷争”,这无疑削弱了君主决策的随意性。汉代君主治国理政尤为关注对前朝历史经验的总结,以提升执政能力,这就促使其设立史官,传承古已有之的修史传统。

——摘编自向晋卫《汉代社会对君权的制约机制》

材料二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隔断了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进而演变成天下大乱。持续的战乱造成地方势力坐大。世家大族操纵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魏晋以降,门间士族有宾客、门生、部曲、佃客与奴婢,并占据广阔的山泽庄园,势力空前强大,且可凭恃九品中正制平流进取,巩固其政治地位。三朝更迭对他们来说,自不必放在心上。自曹操崛起以来,强调唯才是举,认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不仁不孝”也可为我所用。曹魏中期至西晋,谈玄之风盛行,不少士大夫热衷于追求庄子式的逍遥,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及至晋宣南渡,此风弥煽。凡此种种,使君主制专制呈现出一种持续衰微的趋势。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君权削弱的几个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制约君权的重要因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君权逐渐衰微的原因。
2022-11-17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东汉中期以后,国家长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触犯宦官集团利益,导致了(     
A.王莽篡权B.太后临朝C.党锢之祸D.黄巾起义
6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材料反映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A.敬天法祖B.维护统一C.以法治国D.罢黜百家
7 . 汉武帝时,“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面对此状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承袭秦制广设郡县B.高官厚禄安抚诸侯
C.颁推恩令众建侯国D.独尊儒术重建礼教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以一封疆”,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9 . 西汉前期,一些豪强富商通过手中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囤积居奇,操纵市场,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这一现象(     
A.促使汉武帝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C.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D.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10 .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通过亲自过问政务,以切断九卿及以下官吏与丞相的联系;另一方面以贤良文学上书言事,并在现任官吏中选拔出一批人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这些做法(     
A.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2022-11-13更新 | 180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优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