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汉书》记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据此可知汉代刺史(       
A.有举荐人才的权力B.立军功者才可出任C.监督维持地方治安D.负责运输军需物资
2024-05-14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张骞曾于公元前2世纪两度在西域开展外交活动,带回了大量关于汉朝以西欧亚大陆国家的基本信息。司马迁《史记》中的《大宛列传》主要便是根据张骞等人的报告撰写而成。这卷书中提到的大宛、大夏、安息、条支等国基本脱胎于塞琉古王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国际通用语言应是(     
A.匈奴语B.希腊语C.英语D.汉语
2024-05-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学者指出秦汉时期的“徙民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一是强干弱枝,另一是实边。下列反映汉朝“实边”的是(       
A.“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B.“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
C.“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D.“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
2024-05-1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初,王国保留较大置吏权,“擅杀生”,可不用汉法;文帝初年,王国两千石官员及其以上统一改由中央任命,用汉法;及至景帝,“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从而使诸侯王基本丧失了治民权;武帝以后,进一步剥夺了诸侯王的全部置吏权。由此可知,西汉(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君相矛盾有所缓和D.朝廷选官制度剧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A.改革币制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抑制商业
2023-12-08更新 | 38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A.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D.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9 . 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B.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2023-08-29更新 | 45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06-30更新 | 4070次组卷 | 2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